查看原文
其他

MEDIA | 戴维:以小人物命运反映大时代变化——“如何讲好一个故事”新闻业务系列讲座第三篇


5月23日晚,“如何讲好一个故事”新闻业务系列讲座第三场如约而至,传媒与人文学院邀请到杭州日报西湖副刊“倾听·人生”栏目编辑戴维,讲述爆款文章《我们的天才儿子》创作背后的故事。



“这是一个以小人物命运反映大时代变化的栏目”、“这是一份深耕于幕后、静候回甘的职业”、“这是一篇伴随着巨大苦难与奇迹的真实故事”,这是戴维老师第一次举办主题讲座,从倾听者到讲述者,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故事,在戴维老师的娓娓道来中悄然展开,讲台下的同学们也在聆听中不断学习、不断感悟。


22年的细水长流

倾听“倾听”的声音


你眼中的副刊是什么样的?诗词歌赋?风花雪月?这些都不够准确,副刊也可以介入深度报道、可以反映社会现实,可以如同“倾听·人生”一般闪耀。


“2000年1月,杭州日报开创了国内媒体最早的第一人称口述历史专栏‘倾听·人生’,以‘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大时代的变化’为立栏之本。”22年来,“倾听·人生”静静地听、默默地写,将上千个形形色色的人生,用最真实朴素的语言展示。


“《苦尽甘来十六年》是‘倾听·人生’发布的第一篇报道,讲述了一个被家暴、被拐卖的妇女从抗争觉醒到自立自强的故事。现在回头看‘倾听·人生’的选题,我们写过‘我为死囚写遗书’、‘我为艾滋孕妇接生’、吸毒者等等社会小众人群的故事。当然,随着时代的发展,我们的题材也在不断的扩展。”



提起“倾听·人生”刊发过的作品,戴维老师如数家珍,对于作品背后的历任编辑和作者,她更是十分尊重与欣赏。


“‘倾听’是一个以编辑为灵魂的栏目,这是一段22年薪火相承的传奇。”22年里,“倾听”总共经历了4位编辑,戴维在2018年接下了第四任编辑的重担。行走在道阻且长的栏目发展之路上,她始终牢记着前辈莫小米老师在“倾听”读者见面会上说过的话:“我是把倾听当作事业来做,做倾听就像突然掉进金矿,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种探险,每一段经历都是一座金矿,人的内心是那么美好丰富,人的经历有那么多意想不到的内容,在倾听的日子里,我感到非常荣幸、非常幸福。”


在讲述中,戴维老师动情地说,“倾听”不仅仅是一份工作,更是一份面向历史、面向人民的记录,栏目承载着众多读者的期待、期盼和监督、鞭策,纵使社会发展日新月异,“倾听”仍旧保持不急不躁的心态,在每周一期中的版面呈现中稳扎稳打,记录好五彩纷呈的人物命运,讲述好故事背后的世道人心。


“无心插柳柳成荫”

《我们的天才儿子》背后的双向奔赴


2022年1月17日早晨,杭州日报推出的《我们的天才儿子》刷屏无数人的朋友圈,短短一天时间阅读量便已过亿,无数读者被其中无比细腻的文字与真实情感打动,爆款文章背后承载着倾听者与倾诉者怎样的故事?


“《我们的天才儿子》的作者叫叶全新,你绝对看不出她已经是将近70岁的老人了,叶老师是倾听最资深的作者之一,我们请她写过很多的故事,包括《我是海啸幸存者》、《革命妈妈》等等。”


当金晓宇的选题来到“倾听”时,戴维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位人生阅历丰富的作者,叶全新在知晓了整件事件来龙去脉后,二话不说地接下了任务。


“在采访的过程中,叶老师没有像其他记者一样列出采访提纲,而是在金性勇老人的家里从早上9点坐到了太阳落山,在长达九个小时的倾听里,叶老师一字一句地将采访对话写在记事本上。在之后整理稿件的数十多天里,叶老师与金性勇老人通过短信,反复敲定每一个细节。当我读到叶老师发来的初稿后,眼泪止不住地流,我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、也是真实故事的天然魅力。”



       “这诚然是一个悲伤的故事,但也洋溢着坚韧不拔的爱,无法被摧毁的爱......”这是戴维老师为《我们的天才儿子》写的读稿人语,其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,“发稿前几日,金晓宇和他的父亲来报社送照片。父子俩离开报社大楼的那一刻,我举起手机,拍下了他们的背影照。我和一位朋友说:这是一个天才翻译家和他父亲,不敢拍正面,就留个背影吧,他们的故事,下周会刊登,充满不幸、坚韧和爱。送走金晓宇后,我突然有了灵感,一口气写下了那261字的读稿人语。”



      对于《我们的天才儿子》的爆火,戴维坦言,当时只是觉得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,但如此火爆确实是意料之外。稿子发布的当天中午,报社编辑部不断有电话打进来,有人想要联系方式、有人想改编出书、有人想和父子俩洽谈电影版权。金性勇父子的命运也因这篇报道,发生了改变。


在小人物身上寻找大时代

细品好故事的魅力


      戴维老师将《我们的天才儿子》火爆的原因归结为好故事的魅力。


      “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好中国声音,展示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中国”已经成为传媒工作者的一个工作目标。作为杭州日报的品牌栏目,“倾听”也一直在努力。


      对于好故事的标准,戴维表达了自己的见解:“我们栏目有一句口号,在小人物身上寻找大时代。即使在人人发声的网络年代,好故事依然是稀缺资源。而好故事最打动人心的依然是形形色色的人的命运。关注大时代里一个个真实独立的人,表现普通人的光辉心灵和坚韧力量,正是这样的定位和坚持,使得倾听拥有了忠诚度极高的读者群。”



      当一名记者将挖掘好故事作为报道出发点后,怎样把好故事通过文字展示成了新的挑战,戴维老师通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报道“寻找时代的红色榜样”为例,为同学们展示了好故事的诞生历程,“我们对主题报道的理解是:追求故事生态的多样性,挖掘人物性格的逻辑性。人物的选题一定要脚踏实地,要有来源于生活的热气腾腾。故事的采写一定要发人肺腑,放低身段,让倾诉者有力,让倾听者温暖。”


      此外,她还强调了故事逻辑性的重要,“人物的行为要讲逻辑,事件的发展脉络也要讲逻辑,当受访者出现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时,我们要去寻求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,采访如同侦探探案一般,需要全身心、沉浸式的投入。”


“一生能有几多故事”

分享·治愈·思辨


      “分享,是希望读者在看到好的故事之后能产生天然的分享欲;治愈,是读者在深入阅读之后产生的一些情感涟漪,能达到情感的释放,心灵的洗涤;思辨,是希望栏目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和眼界,对磅礴的历史进程做出鲜活、可信任的一则注解。”


      戴维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她所设想的三个倾听标尺,这是她对“倾听”的理解,也是她对“倾听”的祝愿。在流量为王、追求爆款的时代,“倾听”的初心有些不合时宜,但也正是这样的初心,为“倾听”赢得了更多的掌声与信任。


       “即使现实有可能不尽如人意,有时是事与愿违,有时是得不偿失,但‘倾听’这件事我们还是要认认真真做下去”,戴维老师深情且坚定地说。


      以真情实感记录世道人心,以小人物命运反映大时代变化,戴维老师的分享为在场同学打开了写好故事的大门,“我们是记录者、整理者,要把所有的光留给我们的人物”。戴维老师对职业的热爱与责任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,也为他们的未来新闻理想注入一道金灿灿的领路之光。



      讲座最后,李晓鹏老师为戴维老师颁发了“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融媒体中心业界导师”的聘书。“如何讲好一个故事”新闻业务系列讲座,精彩纷呈,未完待续,敬请期待。




同学们与戴维老师之间的精彩问答:


Q:在采访过程如何做到让采访对象敞开心扉说真话?

A:这是一个很有技巧性的问题,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要懂得筛选有用信息,选择有价值的话题进行进一步追问,通过梳理事件的逻辑性以及多方查证,去判断采访对象所描述事件的真伪。


Q:您觉得做记者和做编辑最大的区别在哪?

A:如果说当记者是冲锋陷阵、单打独斗,那么当编辑就是柴米油盐地过日子,我常常说编辑是幕后英雄,很多出彩的稿件是编辑花费了很多心血打磨而成的。做一名好编辑最重要就是甘于奉献、不计得失,当然,付出一定会有回报、努力也一定会被看见。



文字:陈晓芬

编辑:徐珑玲

审核:李晓鹏 王红岩

往期回顾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